“老腔,华阴老腔!”
在华阴工作十几年的我满脑子都是问号?“老腔,华阴老腔?”
十一的一天,带着疑惑,我们一行追寻着老腔,汽车一路颠簸,辗转循至华阴市双泉村,西岳华山脚下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。老艺人张喜民的家就在土坡之上。张先生的家大门旁有一块匾,“老腔世家”。走进大门,穿过庭院,进入客厅,简单的家具,整洁、干净,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类照片。有演出时的剧照,有和名家演员合影的照片,有和外国友人的合影,门后挂着各种获奖证书等,真可谓四壁生辉。张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,他身材高大,脸膛红润,头发蓬松,显得有点零乱,声音沙哑。
张喜民先生,这位老腔的传承人,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,从老腔的起源、发展、特点、传承以及老腔未来的发展方向,学生们听的兴致勃勃,向这位可亲、可敬的爷爷不断探询着老腔的秘密。听着张先生的介绍和叙说,让我为之一震。
说,
老腔的演出者没有华丽的服装,没有精致的妆容,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,自家的木凳,自制的琴弦,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,老土的原汁原味。他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,签手、副签手、前手(主唱)、后台、板胡。但这个剧种里,“生旦净末丑”却一样也不缺,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任。许多乐器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,月琴、板胡、大锣、梆子、钟玲、惊木等,张先生热情的拿出了这些自制乐器,给学生们一一讲解,不时情不自禁的弹起月琴,唱上几句。柜下珍藏的剧本,用白布一层层包裹着,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。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,金,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故事。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,随着年代的久远,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,平时剧本几乎不用,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。张喜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,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。《斩黄袍》、《收五虎》、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》、《陕西十大怪》等。
这一曲曲苍凉雄浑,群情激昂,刚烈豪放,声音沙哑,令人荡气回肠的唱腔唱段,让人一时恍惚身之所在。就是华阴市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吼出的原生态民间艺术——华阴老腔。
自从老腔参与话剧《白鹿原》的演出后,名声大震,媒体采访及拜访者就络绎不绝。老腔可算是让世人震撼了一把。
2006年5月20日,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老腔被媒体誉为“华阴的名片,渭南的符号,陕西的亮点”。
在不知不觉中,我们已与张先生谈了两个多小时,交谈之中感慨颇多。
热情邀请他来我们学校讲课,老腔不能后继无人,孩子们是未来华阴老腔的希望。
了解和欣赏了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,带着收获,带着这种土得掉渣,震撼人心的老腔。我们踏上了归途,张先生把我们一直送到村口。回头看到张喜民先生站在寒风中还在向我们挥手 ,心中涌起一股感叹与赞许。
老腔,华阴老腔!最古老的戏曲Hi——Hop。
510 |
0 |
0
总数:0 当前在第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