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了赶集,我常常早起。
我问奶奶:“为啥去那么早?不是十一二点才散集吗?”
奶奶一本正经地说:“你懂什么,卖粮食得早去,要不然就不好卖了,即使卖了,买主也会敲上一竹杆的。”
“那卖烟为啥也去那么早呢?”“你晓得不,去早点,能摆个好摊点,就能多卖点。”奶奶不假思索地说。

就这样,爷爷背着一袋粮食,奶奶背着一捆烟,我们一家三口就去赶集了。沿路上,随处可碰到背着大捆小捆东西去换钱的农民。
进入市场口,这个向来平静的镇子开始热闹起来,这里陆续来了赶集的人:大人,小孩,青年人,老人。挨挨挤挤排满了集市的街道。道路两旁有卖衣服的,卖日用品的,卖小玩艺儿的,卖冰粉、银耳、火腿肠的。这一切的人,一切的物把这个平凡的小镇装点得朴素典雅,构成了一幅小小文化交流的自风情图。

走进菜市场,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新鲜的蔬菜,有黄瓜、青色南瓜、白菜、青椒、红椒等。这里有鲜艳的水果,一些连见也没见过。这里还有散着腥味儿的肥大的猪肉。在这个“口水王国里,不仅能听到讨价还价的对峙声,也能听到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的赞叹声,还能听到称盘落地的悦耳声,这说明生意成了,是赚钱的好兆头……这个人声鼎沸的菜市场,在新盖大棚的避护下,显得极其轻松自然。

其实,生意最好的是摊上的“酸辣粉”和“抄手”。每个摆小吃摊的都没有这儿热闹,大概,是因为这作的东西比较实惠吧!一个吃点大约能摆四张桌子左右,可是,这哪儿够呀,从开集到散集总是坐满了人,甚至人有许久等不到食物的到来而自行离开了。这生意好是好,可把摊主给忙坏了,瞧,她满头是豆大的汗珠,又是调味,又是煮东西,还要洗碗筷什么的,忙得不可开交。因此,每次到了赶集的日子,摊主就会请一两个空人或亲戚打个下手,要不然,生意少了不说,还真要把她们忙得手忙脚乱。

市场上还有卖叶子烟的,卖粮食的,作宣传广告的,卖竹制品的,卖布料的,算命的等等。集市上有各式各样的东西,能吃的,能玩的,能赏的都有。散集时,市场还有一群开人力三轮的人在等候,等待能有人上自己的车,好做成生意,他们总是在那里聚集,好像约定了,习惯了一般。爷爷奶奶卖叶子烟要等许久,到散集时才收拾东西回家。我觉得赶集是件很快乐的事,因为它让我领悟到独特的风土人情,还有生活的丰富多彩。
3500 |
0 |
0
总数:0 当前在第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