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儒家圣人曾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意思是只要想学,就会收到教育,教育不分人种,民族。玉不琢不成器。人不学不知义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,如果没有人教导,十有八九会走偏,肯定会对世界产生偏见,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收到教育,先是受到父母教育,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,然后到了蒙学之期,就要收到学校教育,再等到及冠之年,就要步入社会,接受社会教育,人的一生都在被教育,同时也在影响着别人。那么问题来了,到底那种教育更重要呢?我想不分一二,缺一不可。
道德著作《三字经》中说:“子不教父子过。”如果孩子在总角之年没有受到父母的教育,指导,那便不会明白人世间一些最浅显易懂,最普通的道理。例如,孝道,礼道,人道等等,曾子的父亲有天要去集市,但孩子哭闹着也要跟去,母亲没有办法,只好哄骗孩子说:“乖,你父亲回来给你杀猪吃。”孩子这才止住哭声。等到曾父回来,老早在门口张望的孩子就跑上去,缠着父亲,说要吃猪肉,曾父果真拿起屠刀宰了猪,吃完饭后,曾母怪曾父自己只是哄骗孩子,怎么还当真了?曾父说:“你骗了孩子,孩子就学到了骗人的方法,你杀猪给孩子吃,他就学到了一诺千金的道理,你说哪个更重要?”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。故而有俗语曰: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这句话不无道理。
亚圣曾说:“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”蒙童始学,先学做人,在学做事。先后次序脉络不可乱。孟母三迁中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连迁三地,第一次集市,第二次葬场,第三次学塾。直到搬到学塾,孟子才开始爱上学习,学了很多道理,这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性。
及冠之时,青年人就要步入社会,去感知社会的残酷与世界的庞大。至圣先师曾曰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。”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就算是罪犯,也有值得被学习的地方,那就是勇气。让你感如沐春风的人,你就要学习他温和的品质。让你感觉光明正大的人,你就要学习他的刚正不阿。有学问的人你就要虚心请教学问。
人到中年,需要进行自我反省,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反省过后要自我改正,进行自我教育,不惑之年,正是改善自己的品德,提高自己的人品的时候,这时自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家庭教育是门,学校教育是灯,社会教育是基石,自我教育是屋内物什,少一个都要“屋漏偏逢连夜雨。”“灯下黑。”所以四者合一才能让人安安稳稳的住着结实的房子,才能让人走上正道!
195 |
0 |
0
总数:0 当前在第1页